本節課的新知識在以前的數學學習中都有相應的認知基礎,反過來,學了本節的新知識又可以促進學生,更深入認識原來學過的知識和方法。教學時,我利用《朝三暮四》的小故事引入新課,揭示課題,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。然后通過創設生活情景,使本節課的教學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。
本節課分以下三個環節展開教學:
一、探索加法交換律,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規律。
加法交換律的重點是通過觀察發現,掌握加法交換律的意義。教學難點是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換律,讓學生通過感受發現知識的快樂,激發學習興趣,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,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。
教學時,先讓學生看主題圖,說說從圖中你找到了那些數學信息,問題是什么,讓學生嘗試解答并交流,學生通過計算56+40和40+56這兩個算式,通過觀察發現這兩個式子相等。讓學生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,提出猜想,進行驗證,然后觀察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特點,并用一句話來概括所發現的規律。
用語言表達加法交換律比較麻煩,怎樣表示既簡單又清楚呢?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,展示出來圖形、文字、字母等等,從中找出最簡潔的表示方法為字母表示a+b=b+a.
二、探索加法結合律
整個探索過程與“交換律”相似,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學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經驗,在這里我完全放手,讓學生合作研究。這樣運用了知識的遷移,更注重滲透數學的學習方法,讓學生踏踏實實經歷了“觀察發現----舉例驗證----總結規律”這一數學知識探究的過程。學生自己舉例,自己驗證,總結規律。讓積極主動地探索貫穿始終,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。在學生探究時,我酌情因勢利導,不失時機的給予適度啟發,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。
三、全課總結:
兩個運算定律都是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,讓學生通過觀察、比較和分析,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,初步感受運算規律。然后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,進一步分析、比較,發現規律,并先后用符號和字母表示出發現的規律,抽象、概括出運算律。本節課的教學,應該說學生經歷了探索、發現、猜想、驗證、總結的過程,對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有了充分的認識和自己的理解,同時加強了學法指導和數學思想的滲透。
課堂上,我鼓勵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去探究新知識。言語討論中無形的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與溝通協作能力,同時在與別人的思想發生碰撞的同時,能夠取長補短,最終達成探究的目的。
在以后的教學中,我會百尺竿頭,更進一步!